陈定一赠送的那本「我的金钱觉察日记」,静静躺在客厅的小茶几上,像一个沉默的挑战。连续两天,朱陶和施西都绕着它走,彷佛那是个会烫手的东西。直到第三天晚上,朱陶终於深x1一口气,拿起笔,翻开了第一页。

        「开始吧。」他语气带着一种上战场般的决绝。

        施西凑过来,好奇地看他写下第一笔记录。

        「日期:十一月五日。项目:早餐三明治加咖啡。金额:八十五元。理由??」朱陶的笔尖停住了,他皱眉思考。理由?不就是因为饿了吗?

        「陈老师说要写下花钱的理由,」施西提醒他,「你当时除了饿,还有没有别的感觉?」

        朱陶努力回想清晨在便利商店的情景,他因为前晚和施西的冷战没睡好,头痛yu裂,走进便利商店时,更像是一种寻求咖啡因解救的惯X。「嗯??可能是需要提神,或者??习惯X购买?」

        「对对对!就是这种感觉!」施西像是找到了知音,「我常常也是不知道为什麽,就走进去买了一堆不是那麽需要的东西。」

        朱陶开始尝试用更JiNg确的词汇描述:「上午十点,同事请吃甜点,情绪:压力缓解後的放松,非必要支出:零元。」、「中午便当,金额:一百元,理由:确实饥饿,工作效率所需。」、「下班後,便利商店啤酒,金额:四十五元,理由:纾解一日工作疲劳与??烦闷。」

        写到「烦闷」二字时,他顿了顿,偷偷瞥了施西一眼。施西正专注於自己的记录,没注意到他的目光。

        几天後,朱陶的笔记本上开始出现一些固定的模式。他发现自己高达百分之八十的非必要支出,都发生在「感到压力」或「情绪低落」的时候。那杯早晨的咖啡,与其说是为了提神,不如说是开启一天战斗模式的「仪式X消费」;那罐下班後的啤酒,则是切换到居家模式的「情绪过渡消费」。他甚至在一笔买给施西的宵夜旁边注记:「带有补偿与求和意味的消费」。

        当这些隐藏在金钱流动背後的心理动机,被白纸黑字0地摊开来时,朱陶感到一阵心惊。他从未如此清晰地看见,自己的钱是如何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另一边,施西的「记帐革命」则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受到陈定一讲座和网路文章的启发,她决定实施「无现金生活法」,认为这样所有消费都会留下电子纪录,一目了然,绝对能有效控制支出。

        头两天,她觉得方便极了,手机「哔」一下就好,完全感受不到花钱的心痛感。到了第三天,问题开始浮现。她为了凑免运费,多买了原本不需要的文具;因为使用行动支付回馈,顺手在推荐页面点了看起来很划算的零食组合包;更别提那些订阅制服务,因为是自动扣款,她几乎忘记它们的存在,直到看到帐单明细。

        「天啊!我这个月怎麽会在这些小东西上花这麽多钱?」施西对着手机银行APP惊呼。无现金支付反而降低了她的消费痛感,让她在不知不觉中花得更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