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大在一旁面露困惑之sE搔头,显然他听不懂严嵩叽喱呱啦的一串在说什麽?
茵儿朝严大说道:「严大,跟那个人说老爷要出山了!」
严大一头雾水问:「出山?夫人,出山是啥?」
茵儿耐心解释说道:「出山就是老爷要回北京当官了!」
严大这下听明白了,对他而言老爷回京师当官他可是举双手双脚加上心里一百个赞成,在钤山有什麽好,日子过得苦哈哈的,回到京师至少有朝廷固定的俸禄可以使,Ga0不好还有其他的也说不定。严大在街市上听过一段谚语是这麽说的「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将去京里抖。」这不就是拿大人拿地方的钱去填京里大人的腰包嘛!
严大的想法是对的。虽然大明官员制式的俸禄少但每年还有三敬可以指望,三敬就是冰敬、炭敬和别敬,冰敬与炭敬是地方官从府库匀出些血本用来馈赠给京官的银钱,两者不同之处在於时间上的不同,冰敬是夏季,炭敬是春季;别敬则是地方官被召进京後在离京所给予的馈赠;也就是除了固定俸禄外还有冰敬,炭敬和别敬这三项额外收入,甚至还可能有其他油水可以指望,生活必然b窝在钤山靠几亩薄田的现在好。
在严大的脑袋瓜里做人不b做神仙可以不食人间烟火,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要钱,清高除了脖子y些下巴抬高些压根不值一文钱,然而这不是严嵩这类读书人思考的事,因为在严家负责拨打算盘的是茵儿,跑断腿陪笑脸賖帐找几口粮食度日的是严大,况且退一百步讲京师也b钤山热闹的多,严大笑容满面身心开怀的转身带着这个求之不得的好消息朝外走去。就在严大带着好心情大步流星的往外迈去时,严世蕃突然莫名其妙哭了,这娃儿的哭跟人不一样,一哭惊天动地就好b长江h河泛lAn般不可收拾,非哭到筋疲力竭不可,累得茵儿与严嵩手忙脚乱的忙着安抚这宝贝儿子。
严嵩启程北上的那天十分热闹,大约是透过邸报当朝首辅亲自保荐严嵩的消息传了出来,袁州知府和分宜知县都不远亲自前来相送,不仅相送还派船载运严嵩一家往北,除了知府和知县外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都聚集於此,乡绅、富户、亲友和同族之人等等都来为严嵩饯别,要不是严嵩不喜张扬要求低调简朴,不然的话一队吹打手也准备好了,就在最後一刻被撤下。经过一段时日的舟车劳顿与颠簸严嵩回到他日夜翘首以望那宏伟壮阔的京城,严嵩心里止不住的澎湃汹涌,他自诩为持戈而立的战士,终於回归这座属於他的战场,从此龙入大海自由翻腾於天地间。
二次出仕,回到朝廷的严嵩仍回到翰林院担任编修的工作,对他而言当然驾轻就熟,但今日不同往日,严嵩这个七品芝麻官又多了几样不容小瞧的工作,这些工作是历练也是上司对他的看重和期待。正德十二年二月,严嵩出任礼部会试的考官,这既是责任也是荣耀。八月时从g0ng内传出消息说内馆须要一名教授;所谓的内馆就是内书堂,又名内书馆、书馆;内书堂位於g0ng内,宣德年间由宣宗皇帝创设,是专门教授小太监读书的学校,内书堂隶属於司礼监,教授的老师向来由翰林院官员兼任。g0ng内二十四衙门包含了十二监、四司、八局,这些单位各自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以统领该机构,而二十四位掌印太监中又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势最大,拥有批红、审计和驳回的最终权力,是所有文书呈案到达皇帝眼前的必须中继站,换句话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是统领所有宦官组织的最高职位,号称内相,以区隔俗称外相的内阁首辅。
翰林院官员自诩为正流,拔尖的读书人,是仕林中承先圣启後学的浩然清流,一向鄙视宦官,耻与他们为伍,平素就是如此何况要当小太监的老师,但如果是与掌权的诸如二十四司的掌印太监门来往的话,这些翰林院官员肯定有不少人暗地里很有意愿,因为掌印太监这位子级司高重要的是更接近皇帝,透过这些大太监们翰林院官员可能获得皇帝的青睐谋得更好的前途,但小太监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内馆的小太监仅仅十岁上下能有什麽重要X,既有损名声又得不到一星半点的好处。
翰林院的主官学士陈累向僚属说道:「诸位有意愿到内馆的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